top of page

跟老師的緣份

Updated: Apr 17, 2020

星期六我去參加了一個由董振銘老師教授的 mini workshop. 其實我很高興。這一切對於我自己來説是一個緣份。早在我踏上瑜珈旅程之前,對瑜珈還是一無所知的時候,我已認識董老師 (是認識,不是相識)。 多年前的那一天,在書局打發時間時,剛巧行到了有關運動及健康的書架前,在我視線的高度剛巧放了幾本瑜珈書,突然心血來潮「做下瑜珈都好喎」。於是便停在這裡,開始「打書釘」…. 琳瑯滿目的書籍,映入眼簾的全是一頁一頁體態優美,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如同特技表演一樣的封面照片。書中教授如何做一個瑜珈動作、呼吸、手印、總之全都是瑜珈的,圖文並茂,清楚易明,有的還附有DVD,實在方便。但大部分我只看了一兩頁,便放下了,這些都不吸引我罷。

正想打消這個念頭時,眼前看到一個以藍天、山和海作背景的封面讓我留住了,而主角是一個有點像「森山野人」的男子 (真是對不起啊董老師),但這是一幅真正的戶外照啊!可能我就是偏愛這個海水的藍吧😂 打開看看,頭數頁都是大編的文字 (慶幸文字對我來說從來都不算沈悶),細心閲讀那些文字,心中感覺暖暖的。作者不是教導我瑜珈是什麼,他跟我分享了他的經歷,是有體溫的感覺,比起精準的數據更吸引我。(我慣性只看頭數頁,感覺良好便把書帶回家,沒有感覺的,便放回書架。這可能就是我人生頭三十年都 “不能” 看功能書的原因😅) 我就是這樣決定把書帶回家了。

結果我書看完了,留在腦海的都是這書的一種感覺和一幅一幅跟大自然參與的照片,對於作者在書中談及過的式子,沒有留在我腦海中多過一秒。(原因並不在書,只是我看這書時的心態) 隨書附送的 dvd更加不用說, 開封後已經不知扔到那裡去了。

之後的數年,搬屋數次,加上我從來都不是井井有條的人,我大部分書通常一兩年後都會自動消失,我亦不會察覺。但這本書竟然能夠一直安全的待在書架上。 數年後,我認真開始踏上了我的瑜珈旅程。開始對瑜珈認識多了一點,知道了很多有名的大師及其著作,還有解剖學的好書,書架上有關瑜珈的參考書亦越來越多。我的導師課程其中一份功課是要談論一本我喜歡的瑜珈書。結果我沒有一刻猶豫,便從我的書架上取下了這本董振銘老師著的 – 似水如雲。

上星期聽到有師兄邀請了董老師來港辦一個以「氣」為題的 mini workshop, (其實經常都會聽到有名氣的老師來港辨 workshop, 主打 back bending, inversion, open hips…多得可以把「參加 workshop」成為每個週末的指定節目) 但這次董老師的 workshop, 確實是我期待以久的。終於可以一睹「森山野人」的真身了!到底他是否「漂」住行的呢? 短短三小時的 mini workshop, 我沒有學到一個絶技,我沒有影到一張如同特技一樣「把身體反轉再對摺」的照片。但我離開課室時,心中感覺到一股暖流,不是那單純運動過後的體溫上升,而是一種雙腳著地得更加實在的感覺,這就是老師所説的「氣」嗎?

這次接觸後,在我腦海中迴盪著一些很有共鳴的概念: – 瑜珈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做 – 當瑜珈變成比賽和比較,那只是流於皮肉表面,這是體操運動,不是瑜珈 – 要練氣,要由最簡單、最輕鬆的體位開始 – 後彎不做。先強化身體各部位和核心力量,在身體各方面都準備好,適當的時候才可以後彎 – 做著式子的時候想著的是做該式子的 「目的」,不是「目標」 – 打開胸襟,放眼四周,瑜珈都需要因應環境和時代有所調節 瑜珈果然是一趟旅程,好喜歡這種不斷學習的感覺。期待下一次再見老師,我還有很多事情想向老師請教啊~ P.S. 老師果然是 「漂」的,行到我身後我亦沒有發覺😂 太恐怖了! 哈哈!